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房地产共有关系认定疑难法律探析/张生贵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0:14:47  浏览:88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房产共有关系的法律疑难探析

张生贵律


【导读提示】

  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经历了从财产共有到财产单独所有的发展过程,共有财产极易发生纷争,管理利用甚为不便。现代各国的财产所有权以单独为常态,共有为例外,在婚姻家庭和特殊身份关系的私人之间,法律规定为共同共有财产关系。
实践中处理共有纠纷,常常有约定共有、视为共有、共有管理、共有财产分割等几类共有权争议。审判思路也不同于所有权确认纠纷的处理原则,关于共有的法律依据为《物权法》第八章第九十三条至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以往的产权登记中尚未对共同共有人列为登记范围,司法裁判中往往错将产权登记作为排斥共有关系的根据。

【案情概要】

  原告与被告系母子关系,被告系原告的母亲,一家人共同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此房屋原系原告的父亲承租的直管公房,原告自1993年10月份搬入此房与原承租人及被告共居生活,原告的户口自1992年迁入。2000年2月份承租人去世,承租的公房由原告继续居住至今,期间未变更承租人。
2009年12月09日被告向法院诉请原告搬离此房,原告则起诉确认房屋所有权,法院经审理后,依照产权登记情况,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之后原告再次起诉要求确认居住房为原被告共同共有,法院再次判决驳回。
原告认为涉案房屋应属共同共有,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法律探析】

  根据国务院房改政策及北京市房改配套规定,原承租人去世后,与原承租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均具备标准价或成本价回购直管公房的权利和资格。2000年5月份原告出资从公房产权管理单位回购房改房,被告为持证人,全家人共同居住使用此房,2001年1月19日办理产权,房产证持有人登记为被告。基于特定的家庭关系及购房的事实,此处房改房的权属为家庭成员共同共有。《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规定,《物权法》第九十三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之规定,原告与被告的户口均在此房,且一直共同居住,原告与被告均为原承租人家庭成员,享有同等的回购权,具备法定房改的资格,购房款系由原告交付,应予确认原告与被告对 “房改房”享有共同共有的权利。

  法院判决机械化裁处,遗漏定案重要事实:房屋初建时原始入住、出资购房并长期管理,家庭成员共居生活。裁判文书出现了“认定事实”、“采用证据”、“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将共同共有法律事实错按所有权属争议裁决,定性不当。裁处本案应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坚持人本”的原则,妥善处理家庭争议。

【律师点评】

1、房源决定“共有”基础:
  ⑴、1992年以前原告的父亲承租公有住房,1992年8月份危改拆迁过渡,1993年10月份回迁安置到此房,拆迁前后一直随父母共同居住生活,户籍也迁入此房,原承租户主与产权单位订立公房承租协议,原告继续为共同居住人。
  ⑵、2000年2月份原承租人去世,2000年5月份房改,原告出资以被告名义购买此房。
  ⑶、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房对家庭具有的保障性质:
  《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第十八条规定,职工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每个家庭只能享受一次;《北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承租户购买公有住宅楼房实行限量,购房人购买承租公房按家庭人口计算。可见国务院及北京市政府规定,公有住房的销售对象是承租公房的整个家庭,并以家庭成员同意购买为前提,一个家庭只能享受一次,不仅仅是承租方个人。公有住房的出售对象具有特定性,明显区别于一般商品房买卖,公有住房的购房主体是城市承租公有住房的家庭成员,带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是公有住房的福利性决定的。
房屋作为家庭的一项重大财产,是维持家庭的共同生活的必然需要,公有住房出售对象是家庭,决定了购买公有住房后的产权应归家庭成员共同共有。
  如果认为以谁的名义登记,产权就属于谁独有,就会出现名义登记人擅自出售而造成其他共同居住人居住困难的境况。这一点在《城市公有住房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公有房屋管理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9条的规定得到确定。被上诉人辩称房证写谁名字就是谁的房子以及原审驳回上诉人关于共有的主张,都是错误认识。
  ⑷、早些年房屋所有权证没有关于共有人登记备案的规定,房改时原告出资回购公有住房,“出资、共同管理,共同管理和承担义务”的客观事实,是转化为共同共有法律关系的基础。即使房屋产权证上未明确记载原告一家为共同共有人,根据民事权利由司法确认法律原则,原告与被告共同构成诉争房屋的共同共有权人。

  2、面对现实彰显法律效果:

  本案起因于此前被告起诉原告腾房,为避免持证人以“产权登记”为名赶撵共有人,原告不得已而为诉。实践中公有住房进行房改后,持有产权证的家庭成员起诉共同居住人腾房的情况较多,根据各地处理此类案件的司法实践看,共同居住人与承租户代表对公有住宅享有共同使用权,原承租人去世后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享有继续承租的权利。

3、综合适用法律:

  ⑴、确认“共同共有”需综合法条逻辑: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解决了很大部分城市低收入民众居住困难,妥善处理房改房纠纷问题,结合国家政策,依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八条、《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88条;《物权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五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参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九条、《最高院关于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20条、《继承法》第二十六条二款规定,综合认定,原审简单化裁处,难免产生错误。
  ⑵、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共同共有,不仅要考查“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要式行为,也要考查“没有约定”的事实状态。
  依据《物权法》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除家庭关系外,视为按份共有。物权法对因家庭关系形成的共同共有做出明确规定,上诉人的情况具备要共有的全部法律要件,一审仅认为“不能证明口头约定”即做出判决,没有考查实际共有的事实状态,属于遗漏了重要事实。
  实践中对物权内容发生的争议,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如果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的,则应当综合分析判断。本案中上诉人家庭成员关系、出资、居住管理使用的事实,足可认定共同共有。
  ⑶、权属登记推定效力不能否决客观事实:
  从《物权法》第19条、第33条规定看,产权登记机关的登记行为在法律上属于推定效力。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其为真正权利人的,可以推翻这种推定。本案属于权利人之间的内部争议,并非物权以外第三人争议。所有权证的公示公信力指向的是发生交易后的善意第三人,根据内外有别和维护事实上真正权利人的司法原则,一审以产权登记为由裁判物权内容的基础事实,属于错误解读行政机关权属登记的法律性质。


北京市天依律师事务所张生贵律师整理点评1324042299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决定

(2003年12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批准外交部部长唐家璇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2年12月2日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



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24号


  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对1991年以来发布的省人民政府规章进行了清理,清理结果已经省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


  一、对主要内容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不相适应的13件省政府规章予以废止(目录见附件一)。


  二、对1991年至2001年期间公布的省政府规章中已明令废止的3件规章,予以统一公布(目录见附件二)。
  附件:一、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13件)
     二、1991年至2001年期间公布的省政府规章中已明令废止的规章目录(3件)

                            省长 赵乐际
                            2002年3月28日

附件一:   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13件)




----------------------------------------------|序号|     规章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                         ||1 |的若干规定          |1998年8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5号颁布  ||--|---------------|-------------------------||  |青海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                         ||2 |营机制实施办法        |1993年1月1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21号发布 ||--|---------------|-------------------------||3 |青海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1991年12月3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发布||--|---------------|-------------------------||4 |青海省经销伪劣商品处罚暂行规定|1991年10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4号发布 ||--|---------------|-------------------------||5 |青海省优秀新产品奖励办法   |1992年1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9号发布  ||--|---------------|-------------------------||6 |青海省《征兵工作条例》实施办法|1993年6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3号发布  ||--|---------------|-------------------------||  |青海省《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 |                         ||7 |定》实施办法         |1996年4月2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28号公布 ||--|---------------|-------------------------||  |青海省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                         ||8 |统筹试行办法         |1991年6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号发布  ||--|---------------|-------------------------||  |青海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                         ||9 |定》实施细则         |1992年8月18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7号发布 ||--|---------------|-------------------------||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个体、私|                         ||10|营经济的若干规定       |1993年5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2号发布   ||--|---------------|-------------------------||  |青海省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实施|                         ||11|细则             |1993年8月24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5号发布  ||--|---------------|-------------------------||  |青海省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2|基金省级统筹试行办法     |1993年9月3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7号发布  ||--|---------------|-------------------------||  |青海省农牧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                         ||13|办法             |1993年3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号发布  |----------------------------------------------


附件二:     1991年至2001年期间公布的

        省政府规章中已明令废止的规章目录(3件)


---------------------------------------|序号|    规章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废止年度 ||--|-------------|--------------|-----|| 1 |青海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1992年8月13日青海省人|1995年||  |(1992年)      |民政府令第16号发布    |     ||--|-------------|--------------|-----||2 |青海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1995年3月1日青海省人 |1998年||  |(1995年)      |民政府令第17号发布    |     ||--|-------------|--------------|-----||  |             |1991年12月4日青海省人|     ||3 |青海省道路运输管理规定  |民政府令第7号发布     |1998年|---------------------------------------